请输入搜索信息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在病证结合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3.03.17点击:455


凝聚共识,主动作为,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高质量发展

陈凯先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同道,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后疫情时代我们大学举办的第一场大型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如期举行。前些日子,季光校长跟我谈了举办这次研讨会的想法,并邀请我参加,我感到非常荣幸。作为一名比较年长的科技工作者,并且曾经担任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在过去一段漫长的时间里我参与并见证了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有一些感悟和想法。我很乐意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和大家分享,和同行们交流和学习,为推动我国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高质量发展共同努力,贡献力量。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提出“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方针,20215月在视察河南省南阳医圣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我们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西医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中西医结合在当代的重要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明确了新时期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不久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部署了八项重点工程,中西医协同推进工程就是其中的重点方向之一,为新时期如何走好中西医结合道路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今天的研讨会适逢其时。中国体育彩票app下载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策源地,近年来中国体育彩票app下载中医药大学着力推动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医疗服务、人才培养,有特色、有成效,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在这里总结经验,谋划未来,为承接国家重大工程凝聚共识,明确思路,主动作为,体现了大学一贯的使命和担当,我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今天我们报告会请来了两位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学者,也是我多年的老朋友吕爱平教授和贾伟教授,感到特别高兴!

借此机会,我想谈一点自己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的认识和看法,算是抛砖引玉。

首先,我们要清醒地认识中西医结合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根本理念。当今世界存在着两种医学体系,一种是发源于西方、近200年得到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体系,另一种是发源于东方、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传统医学体系,两种医学系统具有不同的理论框架和医疗模式,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如果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优势互补,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服务,更好地应对当代的健康挑战,这就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根本理念。创造中西医统一的新医学,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进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当前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创造中西医统一的新医学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既要大力推动中、西医学的独立发展,也要通过病证结合等方式,努力汇聚和融合中西医学,找到发展的共同点和着力点,实现“1+1>2”的联合效应。

其次,近年来关于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探索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案例。

在药物研究方面,许多专家和学者通过从传统中药和组方中寻找灵感,运用现代技术增效减毒,进而探索作用靶点和有效物质。屠呦呦教授团队从传统中药青蒿中提取获得了青蒿素,后来获得诺贝尔奖。中科院中国体育彩票app下载药物所和桂林制药厂在青蒿素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进行化学结构的改造,研发成功注射用的蒿甲醚和口服的青蒿琥酯,大大提升其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作用,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重症疟疾治疗的一线用药;陈竺教授团队发现来源于传统组方青黛雄黄散对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具有一定的疗效,在这一基础上研发复方黄黛片,并从分子水平阐明了中药复方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机理,说明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是科学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贾伟教授根据《本草纲目》以猪胆入药治疗「消渴」(即糖尿病)的记载,通过临床代谢组学(n=1575)研究,显示猪胆酸浓度与血糖指标有密切的关系,为防治糖尿病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的途径。研究成果于202146日作为《纪念胰岛素发现100周年》专刊文章之一,发表于 Cell Metabolism

在临床诊治方面,医务工作者从中医药千年的人用经验中汲取力量,充分运用病证结合的方法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救治能力。西医的临床理念是治“病”,而中医的临床模式是“辨证论治”,“病-证结合”理念由此产生。经过多年的探索,“病-证结合”已经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逐步成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核心知识和方法体系。吴咸中院士团队发现在急腹症围手术期采用中医药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并运用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理论研究打开突破口;吕爱平教授与季光教授团队在今年年初在国际学术期刊《结合医学学报》(JIM)上发表“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脾虚证为例”研究论文,率先对病证客观评价模型进行了探索。我还知道吕爱平教授多年以前就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寻找中医证候的生物标志物,成功实现了多种疾病的证候分型,为中医同病异证、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科学性提供了客观的证据。

在基础研究方面,对经脉腧穴、四诊判断、临床证候等理论本质的研究,在现在科学的帮助下,也获得了一些新突破。沈自尹院士团队用现代科学方法在国际上证实尿17-羟皮质类固醇是肾阳虚证候的生物标志物等。杨永清教授团队从临床有效的针刺抗哮喘治疗方法出发,发现支气管哮喘新靶标物质肌动蛋白结合蛋白-2Transgelin-2),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并验证的第一个支气管哮喘新靶标。

从这些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对当代医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蓬勃发展的时代潮流。

要把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好、推动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方法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我们的认识还不深刻,技术还不成熟。有时还会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缺乏自觉性,不利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中西医结合发展多次发表重要论述,明确指出要实现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用现代科技解读中医药治病的原理。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既是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我们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上来,不断增强自觉性、科学性,始终坚持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一个科学的认识往往需要通过“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再回到“实践验证”这样的认识过程。我觉得“病-证结合”的研究过程,就是中医、西医专家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凝聚思想共识,是从简单的中西医诊疗技术方法和药物的联合应用上升到科学内涵的理论阐释、深度融合,最后应用于疾病治疗的一种新型临床诊疗模式,最终目的就是切实提高疗效,提升健康服务能力。这是对中西医结合发展模式的重要探索,将会产生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

怎么样从病证结合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中总结成功经验,更好地推动中西医学在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我想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着眼理论研究,形成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循环。推进中医、西医在基础研究、药物研发和临床诊疗等方面的理论融合,促使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双向奔赴”;

第二,着眼临床应用,深入推动“病证结合”共识化、指南化。用好中医循证方法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临床研究平台,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真实世界研究,循证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致力于形成“病证结合、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普遍共识,发布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临床指南;

第三,着眼于未来发展,打造成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发展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制订具有中西医结合发展特色的学科战略,打造中西汇聚的高层次科研平台,丰富和完善中西医结合教材,优化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进一步释放融合创新活力。

聚焦病证结合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借本次论坛的契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各位专家、同仁能够畅所欲言,在思想碰撞中激发灵感。

最后,预祝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